热线:021-66110819,13564362870
Email:info@vizai.cn
热线:021-66110819,13564362870
Email:info@vizai.cn
氧化亚氮(N2O)是一种强温室气体,温室效应约为CO2的300倍,可持续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并破坏平流层臭氧。据报道,污水生物脱氮过程是N2O释放的重要来源,占比约3%,且该比例逐年上升。因此,污水处理,尤其是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释放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。
厌氧氨氧化(Anammox)因具有能源消耗低和污泥产量少等优点,被认为是最经济简洁的新一代生物脱氮工艺。几乎所有厌氧氨氧化工艺中均发现N2O释放现象,由于Anammox系统通常是多菌共生的复杂系统,N2O的产生来源和机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。Rathnayake等研究自养部分亚硝化系统中N2O释放来源时,发现除氨氧化细菌(AOB)外,反硝化细菌对N2O产生也起到重要贡献。Ali等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同位素标记方法,发现短程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系统中N2O产生于反硝化和硝化途径。此外,厌氧氨氧化细菌(AnAOB)易聚集形成颗粒和生物膜,测定污泥中N2O的浓度可为其产生来源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。
丹麦Unisense微电极,一种尖端在5——25um的微型传感器,可在不破坏污泥结构的同时,测定其内部物质浓度的连续分布特性,进而获取微生物原位活性的分布规律。Wang等采用微电极技术对单级自养脱氮生物膜内N2O产生进行研究,发现生物膜异养反硝化途径是导致NO3?的消耗,并释放N2O的重要原因,然而,对Anammox颗粒中N2O原位产生的研究尚鲜见报道。
本研究首先分析了Anammox系统中N2O的宏观释放特性,在此基础上利用微电极测定了颗粒污泥内部NH4+、NO2?、NO3?和N2O空间浓度分布特性,并建立了微生物原位活性与N2O产生速率之间关系。同时结合微生物种群特性,揭示Anammox颗粒内N2O的原位产生规律及微生物来源,旨在为N2O的减量控制提供参考。
微电极测试方案:从厌氧生物转盘进水口处挑取粒径约为5mm的颗粒,置于测试槽中的尼龙网上,并用昆虫针固定。使用微控制器将微电极尖端缓慢刺入颗粒污泥中心,步长设定为100μm,信号由数据采集系统记录。微电极测定在20℃进行,测试槽中配置不同浓度溶液(表1)。每种浓度用微电极测定3次。
结果表明pH值降低显著地增加N2O的产生。pH值会影响生物酶活性,特别是游离亚硝酸(FNA),通过结合N2O还原酶的活性位点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,从而增加N2O的净产生量。有研究表明,FNA抑制N2O还原酶的浓度为0.004mg/L,高于该浓度时,会抑制N2O的还原导致N2O产生增加。本研究中pH值为7.0时,FNA浓度为0.0045mg/L,高于其抑制浓度。pH值为8.5时,FNA浓度为0.0012mg/L,低于抑制浓度。Wunderlin等研究表明,AOB自养反硝化产生的N2O也随pH值的降低而增加。由于AOB生长在颗粒表层区域【4-5,9],而本研究N2O主要产生于深层区域,故N2O产生速率随pH值降低而增加的现象是异养反硝化受pH值影响所致。
结论:微电极研究表明,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原位活性呈明显分层现象:Anammox活性区在表层0——1500μm范围,其中,200——400μm活性最高,当NH4+-N浓度为14mg/L时,NH4+和NO2?消耗速率分别达到1.19与1.65mg/(cm3?h);在1500——2500μm颗粒深层区域,表现为NOx-还原的反硝化活性区。
N2O主要产生于Anammox颗粒污泥的深层区域(1500——2500μm),且随pH值由8.5降至7.0,N2O最大产生速率增加28.16倍,达到0.35mg/(cm3?h),表明N2O主要产生于反硝化途径。
高通量测序表明,Candidatus Kuenenia为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唯一优势菌属,其相对丰度占比34.37%.具有反硝化功能的Truepera、Limnobacter、Ignavibacterium和Anaerolineaceae也被检出,推测它们是N2O产生的主要作用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