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线:021-66110819,13564362870
Email:info@vizai.cn
热线:021-66110819,13564362870
Email:info@vizai.cn
2结果与讨论
2.1电极间距优化
典型电极间距与氨气和硫化氢的降解效果的关系如图3所示。实验条件:1)外施电压为220V;2)空气流量为5 m3/h;3)电极齿距为6 mm;4)电极高度为8 mm;5)氨气浓度为340 mg/m3,硫化氢浓度为500 mg/m3;6)温度为30℃,相对湿度为35%,考察电极间距为9 mm、11 mm、13 mm、15 mm、17 mm时的氨气和硫化氢降解效果关系。由图3可知,在不同输入功率情况下,氨气和硫化氢的降解率先随着电极间距的增加而增大,当电极间距为13 mm时达到最大值,而后随着电极间距的进一步增大而逐渐降低,得到电极间距为13 mm时具有最大的氨气和硫化氢降解率。可能的原因是当电极间距增加时,电极的单针放电功率和放电能量密度随之增加,但当电极间距过大时,两者随之降低。同时考虑电极间距增大利于放电稳定,所以确定最佳电极间距为13 mm左右。
图3电极间距与氨气(A)和硫化氢(B)降解率的关系
2.2电极齿距优化
典型电极齿距与氨气和硫化氢的降解效果的关系如图4所示。实验条件:1)外施电压为220 V;2)空气流量为5 m3/h;3)电极间距为13 mm;4)电极高度为8 mm;5)氨气浓度为340 mg/m3,硫化氢浓度为500 mg/m3;6)温度为30℃,相对湿度为35%,考察电极齿距为3 mm、4 mm、5 mm、6 mm、7 mm时的氨气和硫化氢降解效果关系。由图4可知,在不同输入功率情况下,氨气和硫化氢的降解率先随着电极齿距的增加而增大,当电极齿距为5 mm时达到最大值,而后随着电极齿距的进一步增大而逐渐降低,得到电极齿距为5 mm时具有最大的氨气和硫化氢降解率。可能的原因是当电极齿距增加时,电极的单针放电功率和放电能量密度随之增加,但当电极齿距过大时,两者随之降低。同时考虑电极齿距增大利于放电稳定,所以确定最佳电极齿距为5 mm左右。
图4电极齿距与氨气(A)和硫化氢(B)降解率的关系
2.3电极齿高优化
典型电极齿高与氨气和硫化氢的降解效果的关系如图5所示。实验条件:1)外施电压为220 V;2)空气流量为5 m3/h;3)电极间距为13 mm;4)电极齿距为5 mm;5)氨气浓度为340 mg/m3,硫化氢浓度为500 mg/m3;6)温度为30℃,相对湿度为35%,考察电极高度为5 mm、6 mm、7 mm、8 mm、9 mm,转化为正负两级针筒间距分别为23.5 mm、24.5 mm、25.5 mm、26.5 mm和27.5 mm的氨气和硫化氢降解效果关系。由图可知,在不同输入功率情况下,当针筒间距<25.5 mm时(即电极高度为7 mm)氨气和硫化氢的降解率随着针筒间距的增加而快速增大,当针筒间距>25.5 mm时,随着针筒间距的进一步增大而缓慢增大,因此考虑到电极制作成本,故确定最佳针筒间距为25.5 mm左右,即电极齿高为7 mm。
图5电极齿高与氨气(A)和硫化氢(B)降解率的关系
图6电极形状与氨气降解率的关系
2.4电极形状优化
不同电极形状(针尖型和锯齿型)与氨气降解效果的关系如图6所示。实验条件:1)外施电压为220 V;2)空气流量为5 m3/h;3)电极间距为13 mm,电极高度为7 mm,电极齿距为5 mm;4)氨气浓度为340 mg/m3;5)气体温度30℃,相对湿度为35%。从图6可以看到,在外施电压不变(220 V)情况下,随着外施功率均匀上升,有效放电功率也随之增大,氨气的降解率也随之增大,对比两种不同电极形状可知,在不同外施功率下,锯齿型的氨气降解率均显著性高于针尖型,这说明有效放电功率是影响氨气降解的重要因素,而电极形状又可显著影响电极的有效放电功率,但其机理需进一步研究。
3结论
以恶臭气体氨气和硫化氢的降解率为考察指标,得到电晕放电式低温等离子体设备电极结构参数如下:
1)氨气和硫化氢的降解率先随着电极间距的增加而增大,当电极间距为13 mm时达到最大值,而后随着电极间距的进一步增大而逐渐降低,得到电极间距为13 mm时具有最大的氨气和硫化氢降解率。
2)氨气和硫化氢的降解率先随着电极齿距的增加而增大,当电极齿距为5 mm时达到最大值,而后随着电极齿距的进一步增大而逐渐降低,得到电极齿距为5 mm时具有最大的氨气和硫化氢降解率。
3)当电极齿高<7 mm时,氨气和硫化氢的降解率随着齿高的增加而快速增大,当电极齿高>7 mm时,其降解率随着齿高的进一步增大而缓慢增大,因此考虑到电极制作成本,故确定最佳电极齿高为7 mm。
4)在不同外施功率下,锯齿型的氨气降解率均显著性高于针尖型。